由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联合武汉致远通讯技术有限公司共同提出,旨在用于观测太阳活动,将有助于科学家们加深对于太阳磁场性质的研究。
磁场结构破坏支撑暗条的磁感线并使其与周围太阳表面的磁感线相连接。因此在一瞬间,支撑暗条升起的磁场能量便被剥夺了。科学家们在此之前就怀疑这种机制是很有可能存在的,但他们一直没有实际观察到它的出现,直到现在此原理样机设备目前安装于四川省甘孜州稻城地区。
太阳背后的磁场机制
在对这一过程进行分析之后,科学家们相信这一暗条应该是遭遇到某种看不到的磁场边界,后者阻止了这一不稳定结构出现爆发。
太阳物理学家们借助太阳磁场相关知识尝试理解这一过程,这很像地质学家们通过地球表面的高程地图对地球开展研究。
由于类似这一案例中这样的能量快速释放过程更多会出现在太阳表面磁感线发生严重扭曲的区域的一种模型,用于自动识别太阳表面的此类区域。
哈佛大学-史密松天体物理学中心的天体物理学家安多尼亚·萨切瓦(Antonia Savcheva)指出:“通过追踪数以百万计的磁感线数据,观察它们相互之间如何连接与分离,我们利用计算机构建出太阳表面磁场环境的模型。”他说:“对磁感线分离情况的调查让我们可以测量太阳表面的拓扑结构。”
分析结果揭示了拓扑结构如何塑造了太阳表面结构的演化过程,以及在那特定的一天内,太阳表面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当具有相反极性的太阳结构相互碰撞时,它们会爆发性地释放磁场能量,从而导致太阳大气层加热,产生耀斑以及太阳日冕物质抛射(CME)等现象。
根据高海拔、高寒地区使用环境以及使用要求,在充分考虑覆冰、风阻、重力等因素对天线造成影响的基础上,本抛物面天线系统机械结构部分由馈源、抛物反射面、俯仰传动及控制装置、回转台、方位传动及控制装置、天线支架等组成。
本抛物面天线转动机构为双轴运动,即在水平面可360度旋转、俯仰面可90度调节。传动装置利用方位、俯仰传感器反馈的位置信息,通过电机控制器驱动伺服电机运转,实现对天线指向的精确控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这一功能得到完美实现,天线采用的是慢速、高精度追踪太阳运行的运动模式。
当需观测其他天体或天文现象时,则可以两轴联动运动至指定位置并根据要求进行跟踪或扫描。这样,既可以拓展该天线的使用范围,同时也可在跟踪单一天体如太阳时,降低能耗,做到节能环保。
由于地球大气对来自太阳的射电辐射近似透明,因此地基射电望远镜是研究太阳活动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但国际上此前已开展的太阳射电观测成效有限,在单一频率、少数几个频点上,要么只能成像观测,要么只能显示时变曲线;在较宽频率范围内,则只能显示动态频谱。
太阳爆发活动在很宽的频带发生,科学家不仅要知道其发生的时间,更要知道具体位置。
观测太阳活动的目的在于研究、预报太阳活动。“太阳的剧烈爆发活动可引发灾害性空间天气事件,能对卫星通信、导航、在轨卫星甚至电网运行等高技术系统和设备造成损害。
“我们会持续对太阳进行观测和研究,努力探索太阳活动规律,为庇护地球家园贡献力量。